达州频道 > 达州习俗

达州大竹县风俗

2009-07-15 07:21作者/编辑:四川殡葬网来源:旅游网阅读次数:1459

 

衣,食、住、行

民国时期,身份份不同,衣着各异。初期,农人多头上包白帕,上穿毛蓝棉布斜襟长衫,赤脚或着草鞋;农妇多穿斜土布短衫,胸前系一绣花蓝布围腰,脚着布鞋。有钱人则穿机织布或绸缎,春秋季外加马褂。公子少爷或做官人,头戴瓜皮帽或博士帽。民国10年(1921)后,间有知识分子穿中山服短装或西服。妇女着“旗袍“,有少数女郎脚着高跟鞋。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装;高中男生着芝麻呢学生服,女生着蓝色旗袍。解放后,人无身价之别。衣着无定型。无论男女,一律短衣长裤。如中山服、青年服、学生服、军干服等。农村老年人仍有穿长衫、缠白帕。1978年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时兴“的确良”、“尼龙”、“涤纶”等化纤衣料。款式繁多。 服装技师还在不断地创新制造流行服装。

解放前,城乡贫民食杂粮、薯类、蔬菜,只求一饱,富家以大米为主食,佐以小菜及肉食。解放后,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小菜佐餐,1980年后,家渐有余粮,户盈有存款肉食、禽蛋增多。再不只求吃饱,而是要求吃好。逢年过节、喜庆、亲朋宾至、栽秧、挞谷等,多食肉类。每年冬至节后,农村时兴杀杀"过年猪",城镇人民买肉熏烤。几乎家家皆要熏腊肉,多则百斤以上。与此同时,还要灌香肠。近年,食品公司年年均生产腊肉、香肠出售,但么家制作仍未减少。大竹城乡人家均习惯做酸菜,又称泡菜。季节不同,所腌之菜亦不同,洗净的青菜片、萝卜、人人菜、角儿菜、海椒、黄瓜、嫩姜、四季豆、豇豆等均可。其味酸辣甜,别有风味。一年四季,长久不竭。孟东时节,城乡住家人户习惯做红豆腐,用以佐饭、味道鲜美。

解放前,城镇住房多竹木、砖木结构瓦房。开间略宽,进深长,外是店铺,内为住宅,一楼一底。部分房屋系两进格局,当进为铺面,向内有天井,两边是厢房;二进为厅堂,左右系卧室。城镇房屋,多数是一进多居。少数为一进一居。城前城后,街头镇尾多为平房。农村多土木结构的瓦房,也有少数砖木结构瓦房,或有穿逗结构架子房,或少数茅草房。农村房屋多为长三间或长五间,一正一横、一正两横不等。也有三合院、四合院等。四合院修有朝门。豪绅家庭是亭、园楼、阁房。农村也有少数豪绅之家在院前或院后构筑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碉房的。有些富家屋内设计有客厅、厢房、天井、书斋、卧室、厨房等,周围还筑有院墙。还有少量西式住宅。也有数量甚微的二重堂、三重堂。大部分房屋为座北朝南,也有少数座东向西、座西向东、座南向北的。其正向中间为堂屋,供奉神主牌和迎接宾客,其余为住宅。一般房屋前有岸山,后有靠山,左右有依傍,俗称“弯弯房子“。贫苦人家也有住岩洞的。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都分得房子,50年代、60年代,有少许砖木瓦房的建造,其余无多大变化。70年代后期,农村开始用砖木建平房,城市出现钢混结构楼房。80年代初,人民群众也建两楼或三楼预制板楼房。室内陈设出现组合家具、家用电器等。周围绿化环境优美。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室内水、电气、卫生等设施齐全。阳台栽花种草,四周树木参差。1985年,县城已出现9层高楼。

解放前,县城至各乡场均为石板大路,乡间为石板路,山区也有羊肠小道。人们一般是步行。县城运货到区乡靠户挑背磨,投递信件也是如此。到渠县、垫江,到文星、石子、周家、观音、石桥铺等地,都要翻山越岭中,穿沟越谷,中途还要歇客栈,,往返一次要好几天。社会秩序混乱,土匪多,在丛山峻岭中,常出现拦路抢劫事件上。1940年前后,川鄂、汉渝公路大竹县境段相继修成,县城到东柳桥,有少数人力车代步行。到渠县、达县、重庆、万县,途经石桥铺、石河场、庙坝场,有少数汽车往来。仅此稍为改变了行路难的状况。有钱人和婚娶者,则坐轿子,乘滑杆。解放初期,仍是步行。1958年始,修建区乡公路。至1977年,全县公路密如蛛网,区区连通,50%的村亦通车。就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望仙台,陡梯子,九道拐,蒲苞山,也天险变通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集体、私人的汽车、四轮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