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六旬作家单人自驾 车轮上跑出“地震长卷”

2009-05-11 12:46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scbzw.com阅读次数:1618

作者拾起废墟上的“婚纱”

一位60岁的作家独自一人驾车数千公里,自带帐篷干粮,跑遍灾区十几个重灾县,历时半年终于完成了四川第一部全景式记述5·12大地震的纪实文学。在5·12抗震救灾一周年前夕,著名作家、《四川日报》资深记者戴善奎出版了30万字的纪实文学《蜀中巨震》。昨日,戴善奎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讲述了这部报告文学背后的故事并笑称这部作品是“轮子上跑出来的地震长卷”。

脱离大部队 六旬作家“单操”

昨日,戴善奎告诉记者,2008年5月中旬,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央视表示,将组织作家赴灾区采访。第二天,由高洪波带队的中国作协灾区采访团抵达蓉城,自己当即加入。当日,中巴车拉着十几位报告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奔波于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平武。“集体采访中,我有焦虑感。这样积累的素材,怕是连新闻报道都赶不上,而我们是要写作报告文学的!第三天,我决定‘单操’,获得高洪波团长支持。”

于是,戴善奎开着已有10年车龄的奥拓车,带上帐篷干粮,独自前往彭州白鹿镇。戴善奎白天游走于乡间,晚上宿营于帐篷,“翻越一道阻断公路的滑坡体时,滚下河谷的如房巨石吸引了我的注意,对焦拍照,被一根贴地的钢缆绊倒,相机甩了出去,两膝两肘都被跌破,当场就瘸了。”于是戴善奎决定,回成都先写作《白鹿之灾》这类的局部篇章,同时养伤。一周后,稿成,刚好赶上《十月》、《中国作家》杂志地震专号的发稿时间,报告文学分别被两家杂志刊用。

堰塞湖泄洪 做好弃车准备

戴善奎的腿、肘的伤好之后,开始谋划

写作5·12大地震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戴善奎选择去震中映秀。“在映秀这块疮痍之地,看痛了心,惊呆了眼。在这里,我逮住了很多的精彩的人物,他们中许多人,天黑了都还在应我之请而讲述。只要有记录条

件的,都尽量详录成文,而不用录音,免却二次整理。之后,我辗转于北川、擂鼓镇、去北川中学找人、探访决战唐家山的部队、到青城前后山听索道历险……”

提到一路上的艰辛,戴善奎告诉记者:“有几次,因为夜间到达又没有事先通知任何人,我不敢单独架设帐篷,人就睡在车上。6月上旬,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期间,淅沥的雨中,不免担心,会不会汽车与漫上来的水头撞个正着?四顾,路旁有山坡,大不了弃车登山,只要保住笔记本电脑和采访本,一辆破奥拓,由它被水冲去!结果有惊无险。半月后,带着十几万字的采访笔记回蓉,一气呵成,为《四川文学》写作了7万字的全景式报告文学《蜀中巨震》。”

卖掉奥拓 12万新车夜行都汶路

戴善奎的采访进入第三阶段,他打算把《巨震》一文中未写到的地方都跑上一遍。这样的行程,奥拓车已难胜任。于是,戴善奎以4000元卖掉奥拓,花了12万新购了一辆标致307。为提高采访效率,戴善奎一律夜间行车,白天找人。“从绵阳到青川,一段烂路,把新车的底盘刮得很心痛。”黄昏时分,青川宣传部的同志打电话问戴善奎,车子开始爬山没有?“什么?还有一座大山?”戴善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是用二档的速度慢慢上顶的。这山

是翻怕了,以致第二天,主人说又要翻过酒家垭山到东河口采访,都有点畏难情绪了。第二天,采访东河口的‘空中飞人’王天珍,再次翻过酒家垭山,之后,第三次翻越酒家垭山。”戴善奎后来去汶川,刚刚打通的都汶路,实行单边放行,戴善奎冒雨连夜赶路。“一路星月无光,绕山而行,车上一直放着CD,以缓解紧张。钻不完的隧洞,过不完的高架桥,都汶路的抢通,勾连天梯石栈,是人间奇迹。有时会车,汽车不偏不倚恰好停在一个悬崖下,停得心紧。白天抓得很紧,又找对了人,我的采访笔记往往可以一天记到上万字。”

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采访,2008年年底,终于将30万字的《蜀中巨震》一书付梓,交予天地出版社,书于5·12大地震一周年之前推出。 记者胡晓

作者简介:

戴善奎,1982年夏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在四川日报从业新闻20余载,1986年的长漂系列报道,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为四川日报首席记者。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棕熊》曾被中央电大选为1983年写作课考试题。先后出版散文集《情非水》、《红尘感觉》、《无晦心》、《人生好境》、《市井好戏》,长篇报告文学《漂——长江漂流探险纪实》、《最后的伟大征服》(主撰)、《纵横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