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僰人悬棺 蜘蛛人特攻队安放 贵州至今有家族秘密传授本领

2017-03-09 01:47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华西都市报阅读次数:2190

僰人悬棺 蜘蛛人特攻队安放 贵州至今有家族秘密传授本领

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

僰人悬棺,一种南方民族的墓葬习俗,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均有分布。

宜宾市珙县洛表镇麻塘坝和曹营乡苏麻湾,有最为集中、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近的僰人悬棺。1956年,珙县僰人悬棺被批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僰人悬棺,千古之谜。

虽然珙县悬棺的“三最”成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僰人的有力参考,但对于僰人的来源、僰人悬棺的放置朝代、放置方式等,学术界众说纷纭。

珙县当地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黎成田,对僰人研究有独特的地理、时间等优势,一有时间,他便会深入研究僰人文化。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僰人悬棺”的建造由一支类似“蜘蛛人”的秘密特攻队完成。这是他在贵州追踪僰人迁徙和后裔情况时发现的,至今,仍有家族在秘密传授这项徒手攀爬悬崖的精湛本领。

【亘古之谜】

僰人可能为僚人

墓葬时才有“打牙”的习俗

对于川南悬棺族属问题,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所为,有人说是苗、瑶的部分部落所为,也有人说是僚人所为。但这些说法基本上是推测,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黎成田认为,僰人最有可能就是僚人。

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麻塘坝对10具悬棺进行了清理发掘,其中有几具尸骨上颌侧牙是被“凿”掉了的。于是有人根据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载的“僚人既长,皆凿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黔书》记载的“打牙仡佬(僚人的分支)女将嫁,必折其二齿,恐方害夫家也”,提出川南的悬棺疑为僚人所葬,因为僚人才有“打牙”的习俗。

“但是这10具悬棺中,仅有4具是打了牙的,另外6具又作何解释呢?以此推之,几百具、几千具、几万具中,又有多少是凿了牙的?”黎成田分析,悬棺是不同族别、不同习俗的人群所使用的一种共同的葬式,就像现在川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土葬一样。“若干年后,谁又能说得清楚这片土地上的土葬到底是汉族的,还是苗族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会成为历史,在后人的眼里,也许今天司空见惯的一切,都会成为百思不得其解的亘古之谜。”

黎成田认为,悬棺是在特定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文化信仰背景下一定区域的一类社会群体的习俗惯例。“僰人会为死去的人选择风水宝地,使死人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居所,从而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强盛,更好地关怀后辈人。因此推测,僰人的悬棺葬的葬俗意思就是祖先崇拜。”

【扑朔迷离】

七种说法流传

不能合理解释各地悬棺方式

珙县僰人悬棺所在地麻塘坝,是左右耸立着延绵山脉的一个峡谷,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一条名叫螃蟹溪的清澈溪流,从坝子中心潺潺流过,两边的悬崖上,挂着200多具悬棺。悬棺是在岩壁上打孔,插入木桩,将棺材平放在两根木桩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岩穴里。

苏麻湾的悬棺则是在岩壁上凿出长方形的龛,把棺材横着放进石龛里。

在这些“人踪灭、鸟飞绝”的绝壁悬崖上,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他们利用什么方法把几百公斤重的悬棺放上去呢?

“就算在今天,借助机械方式,把那么重的棺木放上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黎成田说,困扰历史学界的僰人悬棺,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七种学说。

栈道说。

即用人力、蓄力顺着事先铺设好的栈道,把棺材运到放置的部位。黎成田经过多次实地勘察,麻塘坝的悬棺和苏麻湾的悬棺,安装棺材之处全是悬崖绝壁,没有缓坡可以架设栈道,此说在无缓坡的地方是无法实施的。

水位说。

即悬棺一般都是临水而葬。有人认为过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悬棺处,当时离水面较近,是利用水运放上去的。

黎成田说:“这种说法对麻塘坝悬棺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这里是一片平坝,坝中一条小溪。岩上的悬棺多数只有几百年,几百年前的水位不可能在今天就变成了潺潺小溪。”

搭架说。

相似现代工人盖楼那样。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成施工架。抬棺材的人沿着这个架抬上去,放置在棺点。

黎成田认为,这个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有可能,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岩崖脚下就是江河,如苏麻湾,又怎么搭架呢?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垒土说。

即用土石垒台至岩崖上中部,凿洞钉桩,从上而下放置棺木,从岩的上部往下部悬葬,逐渐降低土台,最后去掉土台。重重叠叠的悬棺就成了。

“这与搭架说一样,存在着岩崖脚下就是咆哮江河水又怎么垒土的疑问。”黎成田说。

升置说。

由一部分人在山顶上握住绳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工人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便将棺材缓缓搁置在棺桩上。

黎成田表示,这种说法一是对于特别高的岩崖,很难制作那么长,那么牢固的绳索。二是如果岩面是上部凸出比较严重,下半凹进去很多,那在山顶拉上棺材会悬在半空中,距凹陷处会相距很远,而且不安全。棺材在半空中浮力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推几乎是不可能的。

天梯说。

即制作牢固且很长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楼一样把棺材抬上去。按照当时的木匠技术,一两百米以上长的梯子可能还是很难制作的,安全性能也较差。

钉桩说。

即从下而上打孔钉桩,然后在木桩上铺上木板,逐渐上到悬崖顶部或中上部,从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后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黎成田认为,这种说法在兴文县九丝城镇一带似有可能,至今这些地方残留的桩孔最低的1至2米,但在珙县麻塘坝的悬棺下边部分岩面却没有孔。

僰人悬棺 蜘蛛人特攻队安放 贵州至今有家族秘密传授本领

苏麻湾悬棺

蜘蛛人“蜘蛛人”安葬

技艺至今在贵州乡间秘密流传

在七种处置方式之外,最靠谱的应该是“垂索说”。

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员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然后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好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

这就类似于现在广泛运用于高空清洗和高空架设的“蜘蛛人”,黎成田认为,“蜘蛛人”这一灵感,是他在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发现的。

2006年春天,黎成田集中利用全年公休假的时间,沿着当年“五尺道”进行了一次关于僰人迁徙和后裔情况的田野追踪。

在这次追踪过程中,黎成田在贵州发现,一片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有一个很大的燕子洞,成群的燕子展翅飞翔。一个中年男人,居然赤脚、娴熟地上下,从洞里把鸟粪背出来为庄家施肥,没有使用任何辅助工具。

这一发现引起了黎成田的好奇,他和这个中年男人攀谈得知,这是家族秘密传下来的技巧。

在中年男人的引导下,黎成田见到了其父亲,这位80多岁的老人谈起他们家在历史上是“蜘蛛人”的传人,先祖是一个悬棺“安葬队”的队长,靠着精湛的技术,生意非常红火。后来,随着当地人葬俗的逐步演变,传了上千年的技术也就慢慢退化了,他只传了两个儿子,此地也没有人向他拜师学艺。

黎成田还在当地收集了一些有关蜘蛛人的传说,调查了10多户可能是蜘蛛人后裔的家庭,查阅了一些地方史料,采访了相关人员。种种证据表明,古代实行悬棺葬的地区,有专门负责安葬的“技术队伍”,这类“悬棺安葬队”通过特殊技能训练,集合了一批专业技术工人。这门技艺,在当时很普通,像木匠、石匠一样,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有哪家人家死了人,需要安葬时,就雇请“悬棺安葬队”。

“悬棺安葬队”里的人,特别擅长攀岩,会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方式实施悬棺葬。黎成田说:“僰人的悬棺葬,乃至所有的悬棺葬,都不可能是用同一种固定的形式。什么地势适合什么方法就采用什么方法,不同习俗群体,也可能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一个地方同时采用几种方法,只要把棺材放置好就达到目的了。”

“如果 蜘蛛人 这一悬棺安葬技术能够传承下来,也许还是一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黎成田对此特别遗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伍雪梅 实习生陈杨(图片由黎成田提供)绘图李潇雪

下/期/预/告

三次战争僰人消失于历史舞台

僰人悬棺的千古之谜难解,僰人消失之谜同样未解。明朝万历年间,三次战争让这个存在于先秦的古老民族“不见了”,此后历史文献中无任何记录。宜宾兴文县九丝山,就是当年九丝僰王城所在之处。至今还保存了大寨门、阿大王宫殿、糊米化石、烧香坡庙宇、教场坝、灯探嘴、48个哨楼等遗迹。

古迹屹立,僰人去哪儿了?